白癜风治疗 的药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88851.html
00:16

广州博物馆中,收藏着一方蒲氏家族石碑。碑刻于清光绪十六年(),记录了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由宋至清在华生活情况。

大家知道,古代广州的“番客”(或称“蕃客”)在航海、商贸、建筑等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尤其在宋元时期,其中的蒲姓族人在粤、闽一带享有盛誉,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独特见证。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 有迹可循的旧时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蒲姓族人”,这是广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看法。

陈鸿钧指出,就广州地区而言,蒲姓族人至元末明初衍分八房蒲庐房、莪蔓房、朴庵房、丹灶房、珠冈房、蒲村房、潮州房、玛律耶祖房。后裔散居南海、番禺、顺德、潮州、儋州等地,至家谱有载,宗祠俨然,史乘可征。

蒲氏珠冈房在今广州黄埔区大沙镇南珠江村,与村中其他各姓杂处,有“蒲氏宗祠”一座。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宗祠始建于清同治二年(),重修于年。年9月,宗祠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蒲村房在今白云区神山镇蒲村。村中也有蒲氏宗祠一座,建于清光绪九年(),型制规格与珠江房蒲氏宗祠相似而略小。

古人记载广州蒲氏事迹者,以宋人岳坷《程史》最详。日人桑原鹭藏著《蒲寿庚考》,认为岳氏文中所云广州蒲姓,即当今广州蒲氏各房之先世,是阿拉伯人,先侨寓占城(越南北部),继而来粤。 史家罗香林等诸多学者都认可此说。但陈鸿钧通过研读《南海甘蕉蒲氏家谱》(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以下简称《甘蕉谱》),发现当今广州蒲氏也有可能是自西域入华,先侨寓山东,进而入粤的。

族谱记载,广州蒲氏一世祖为玛阿,是由其子海达迎养,定居广州玳瑁巷的。广州今天没有“玳瑁巷”的地名,一些学者认为它应当就是光塔路的玛瑙巷。玛瑙、玳瑁,皆用以装饰,而玳瑁与龟类似,龟为近世所忌称,或许因此改名。海达之子阿叮(三世)也住在玳瑁巷,海达的兄弟的后人也在玳瑁巷一带居住。此外蒲氏五世祖寿毓和妻子住在蒲宜人巷。陈鸿钧指出,宜人,为古时妇人因夫及子孙而得之封号,始于宋政和年间。但因巷名过长,故后有删缩。即今光塔路之普宁里。

《甘蕉谱》记载广州蒲氏二世祖海达曾在宋代任“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陈鸿钧考订认为,“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应为“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司提举”之误。提举,意为掌管,宋以为官名。常平,为古代平抑粮价之法。也就是说,蒲海达是负责茶盐专卖的官员。因为其官署设于广州,所以他将父亲接到这里,并选择了阿拉伯人较为集中的“蕃坊”居住。

宋代,广州蕃坊内设有“蕃学”。这是应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据传阿拉伯人李彦升曾赴唐朝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并中进士。有的阿拉伯裔商人还被中国朝廷封以官职,海达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蒲氏定居广州番坊,二世而显,且在商贸方面有相当财力,所以海达的两个兄弟能“倡筑羊城光塔”,四世捏咕柏能“特捐巨金”。怀圣寺光塔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的重要地理坐标之一,显示了蒲氏作为阿拉伯后裔在海事活动中的卓越能力。

除海达外,泉州外商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提举。这一官职在宋代极为重要。蒲寿庚家族于南宋末年由广州迁至泉州。此后,在蒲寿庚的悉心经营下,迅速发展出强大的势力而掌控全城。蒲寿庚在南宋的另一官职为招抚使,招抚使“在宋代虽非常置军职,但受命者主要是负有重要任务的高级将领”,可见此时其所拥有的海外贸易力量及私人武装力量之雄厚。此外,蒲寿庚兄弟蒲寿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据称颇有政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hxcf/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