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之后,夏天过半,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天气也会越加炎热。《易经》上说:“九五,飞龙在天。”

作为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时节,端午向来被认为是万事万物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办各种习俗活动。既是祈愿诸事顺遂、大吉大利,也是顺应时节养生祛病、辟邪安康。

01、迎端午粽米飘香,吃粽子消解暑气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仲夏夜晚的风中,处处弥漫着粽叶的清香,此时以粽下酒,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粽子不端午”。作为 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符号,粽子已经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菰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食用,因此那时候的粽子叫“角黍”。后来,人们把菰叶换成了竹筒,于是就出现了“筒粽”。这时候的粽子只是一般食物,既和端午节没太大联系,也没有多少品种。

不过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 食品”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种类。粽叶从菰叶和竹筒,变成了芭蕉叶、竹叶和芦苇叶等。而粽子的馅料也从单一的米粮,变成了米中掺肉、掺糖甚至掺干果或水果等,品种十分丰富。

在粽子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后,吃粽子本身的寓意也愈加丰富。有的是为了博个彩头,因为在许多方言里,“粽子”的“粽”和“高中状元”的“中”同音,所以吃粽子寓意着“功名得中、光宗耀祖”。

有的是纪念“仁人志士”,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春秋时期的名臣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投江;战国时期的名士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而亡;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斯人已逝,但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至今。

还有的就是“消解暑气、祈愿安康”,糯米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而《本草纲目》中说,粽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等好处。因此,中医认为,端午吃粽子不仅能补充营养、助脾开胃,还能清热除烦、消解暑气。

吃粽子迎端午这一习俗,不仅遥寄了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也蕴含了先人们“以食补人”的大智慧。

02、庆端午兰汤沐浴,避五毒祛除邪气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03、贺端午腕系彩线,祈平安喜迎福气

民间喜欢在孩子手腕上(男左女右)系上彩色的绳子俗称“长命绳”,以求祈福抑恶避毒,长命百岁。端午节彩绳习俗起源于汉代,此后一直没有衰落。民间视彩绳为“彩龙”,端午又称“儿童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绑彩绳就是保护孩子不受恶灵侵害。被水冲走的五色绳子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坏东西。这样烦恼和担忧就会随着雨水流走,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报道在中国古代崇拜五种颜色,其中五种颜色是吉祥的颜色。过去用五色丝绸系手臂是一种流行的习俗。汉朝应该帮助“风俗依桐”有一个记录:“5月5日,五种颜色的维持生命的丝绸,风俗说它将造福人类生命。”《荆楚时代》载:“以彩丝缚臂不病,谓之兵。”端午节穿七彩线很讲究。多色线是由五种颜色的线组成的。五色应该是绿、白、红、黑、黄,而不是随便用什么五色。

04、酬端午无病无灾,宜相守岁岁安康

诗云:“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中医上说“夏主心”,端午节之后,酷暑难耐,容易使人的心气不足、情志失调,从而导致心烦意乱、情绪焦躁。为了缓解酷暑所带来的焦灼和烦闷,古代官府会正式放假,让人们得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度端午。

用“相守”的快乐,来抵御酷暑带来的烦闷。《说文解字》中,“端”是“起始”。

端午虽是酷暑的起始,但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走向鼎盛仲夏的开端。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更应该读透端午背后的寓意,跟随端午的季节变化,来顺应时节养生祛病、以求辟邪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yfyl/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