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39.html

“疏林晚照”之日暮晚景在冯道真墓室的正壁绘制了一幅通壁山水画,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中国绘画艺术中对于山水的描写始于先秦,在汉代画像石、墓室壁画中就出现了“画山水”迹象。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现今流传的早期卷轴绘画实属罕见。

然而在墓室壁画方面,唐代乾县懿德太子墓、富平节愍太子墓,其墓道中绘制的壁画也以山水为背景。唐代韩休墓,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五代王处直墓、辽庆陵大型四季山水壁画中均出现了独幅的水墨山水。可见在墓室壁画中表现山水图景,是个由来以久的题材。

冯道真墓相较上述墓葬年代较晚,其纯熟的山水技法,画面的精美程度可以与适时的卷轴绘画相媲美。然而从其思想渊源来看,韩休夫人柳氏墓志中记载:“夫人性与道和”,“晚年好道”以及墓室壁画绘制人物的穿戴冠式,可知与道士着装十分相似,几可认作道教人士,可见韩休夫人晚年诚信向道。好道之人亦如此,真正的道教宗主墓葬又是如何?

冯道真墓北壁的“疏林晚照”图长270厘米,宽90厘米在其右上角,还有“疏林晚照“的四字题记。其形式类似于卷轴绘画中题签的书写,也就引起多数研究者把“疏林晚照”图与传世的卷轴画联系起来更甚至把其视像构图做为断代标尺。在冯道真墓室壁画中,学界最重视的“疏林晚照”图也未脱离美术史本体研宄的讨论。

对其壁面上山水画风讨论也是各抒己见,把“疏林晚照”图的师承关系推向“董巨”、范宽、米氏、金末、南宋粗笔水墨,不同版本,说法不一。“疏林晚照”并无统一的风格评判标准。就其考古报告中的描述来看:“群峰迭翠,林木蓁蓁,云雾缭绕着山腰,山峰秀丽,有的直上直下,仿佛剑入云霄,山脚处,松柏常青。显然其中“林木蓁蓁”记述与壁画图像本身甚至题记中“疏林”的主题也不符。在此综合各种版本与图像本身,对其主题以及图像做些许探讨。

首先,“疏林晚照”作为一个主题,画论就有相关记载:《林泉高致》画决一文,“晚有春山晚照,雨过晚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远水晚照,暮山烟霭,僧归溪寺,客到晚扉皆晚题也。”提到“疏林晚照”等一众主题是绘画中写“晚”的主题构造。

《宣和画谱》卷十二山水三中也有关于“疏林晚照”的提示:“文臣李公年,不知何许人,善画山水……至于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像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詠…当为江浙提点刑狱公事,今御府所藏十有七。”

李公年作为北宋时期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北宋御府藏有其作品17件,其中就有题为疏林晚照的图卷。但其所有作品,早己散佚,现今己无法看到。疏林晚照图,也就不知模样。但根据文献对图景的描绘来看,李公年写日暮景色为疏林晚照。

以上两则画论,对“疏林晚照”图景主题的描述是一致的,也即是说“疏林晚照”着意刻画“晚”的意境,写日暮景趣,主要描绘落日余晖下的晚景。其次,从“疏林晚照”笔墨特点来看,图中之山皆为半透明的墨色晕染,使得整幅画面给人以氤氲之感,恍若仙境,用墨浓淡相依,具有很强的进深感,收到了“深远”的效果。

错落有致的山峰簇拥在主峰周围,主峰也成为整幅作品的焦点所在。稀疏的几笔披麻渲染出乱石的山顶,绵延而下。再次,在其构图上,右侧远处平缓的山峰,中景平静的水面上,两页扁舟悠然自得。又有“平远”的收获。

这样一横幅的山水图景,左右两边形成“远”与“高”的对比,使得整幅画面形成移步换景视觉效果。方闻先生在《心印》一书中,给了“疏林晚照”图很高的评价,“用墨染代替了那些模糊不清的轮廓线,这些墨块醒目地显出了坚实的三位山水形象。迷雾遮掩的后面,这些形象逐渐向前缩小,聚合起来。

由一块地面具体连成一体。”群峰之中,几处简单的墨点矾石。主峰的皴法表现,近处几株树木的刻画,都颇有“董巨”的遗风,些许特色彰显了元代卷轴文人画的时代印记。

图像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处山脚下几株稀疏的树木,简陋的屋舍立于小山包上,渡岸边缘,三人拉帆。墓室壁画本身也就附和了题签中“晚”的主题,道出了群峰林立,旷野疏林中,渔舟唱晚,收帆归家的祥和景象,与主题相得益彰。

最后,“疏林晚照”图的整幅画面采用了山水画常用的“仰观”视角,而考古报告中给出的图像拍摄角度也与这一角度重合,拍摄图像的前端好似嵌入一个观景平台,其实际为冯道真墓室内的青石棺床。但这种拍摄照片的视错觉误导,也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其真正的视角应在这青石棺床之上,真正的观者也是冯道真本人。

然而“在道教影响下,山水画表现出人们神秘追求,预将自己置身于精神世界里。”传统卷轴山水绘画的欣赏,注重审美主客体物我两忘的统一,“山水质而有趣灵”也为之畅神而己。

冯道真墓的考古报告提醒我们,“疏林晚照”图,与墓主冯道真的故乡大同市口泉玉龙洞七峰山的风景相似。考古报告中推测这幅壁画着意刻画了死者的故居所在,这是否映射出“疏林晚照”图日暮归渡的主题,墓主日薄西山后,灵魂归度的意寓。

然而山水绘画“卧游畅神”的思想是出于“名山恐难遍游”的原因。冯道真生是大同人,死后又葬于此处,这应该不仅是卧游故乡这么简单。同样,就目前占有的资料来看,并无完全确凿的证据来证实此景就是大同玉龙洞七峰山。再退一步讲,即使疏林晚照描绘的不是冯道真的故乡之境,冯道真作为一名道士,归隐山林,内丹修炼,济世度人,才是真境界。

在这里如若把“疏林晚照”与“论道图”、“观鱼图”组合来看时,“疏林晚照”图的表现,更像是描绘了冯道真追求“洞天福地”的隐逸之所。

墓室壁画作为一个特殊的媒介,呈现出这样一幅大型的水墨山水图景,对其笔墨构图风格的分析当时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简单套用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以往学者更多讨论其本体,本文的讨论则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szhj/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