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张某,男,36岁,司机,年3月10号初诊。

主症:患者自感唇内疼痛,说话或患部受到摩擦时,疼痛加剧,口角淌流热涎,平素嗜食辛辣酒醴,经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稍厚偏干,脉弦数。检查:下唇与龈肉之间,可见2个黄豆大小的溃烂面,中央呈黄白色,四周红肿突起,边缘清晰。

诊断:口疮。

辨证:脾经积热,上攻口唇。

治则: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收敛溃烂。

方药:清胃散加味。生地、丹皮、当归各10克,黄连、升麻各6克,苦参10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蒲公英20克。服药3剂。

外吹青黛散(经验方):青黛30克, 0.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外吹3天。

时隔月余,患者出差来郑,告之用药后诸症转愈。

按:《圣济总录·口疮》:“口舌生疮者,心脾蕴热所致也。”“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过食辛辣厚味,故致本病。本例属脾热所致,因脾与胃相表里,故用清胃散,清胃火而除脾热,清热凉血而消肿止痛。清胃散方中,加金银花、蒲公英、苦参清热解毒,燥湿收敛溃烂;症见舌尖红,加栀子清心降火;苔黄作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清胃凉脾,生津止渴;淌流热涎者,加生石膏、苦参以清热燥湿,收敛涎液;溃烂面四周红肿痛者,加赤芍、怀牛膝、茜草根,以凉血散血,消肿止痛。

例2:李某,女,21岁,学生,年4月19日初诊。

主症:自述2天前,舌尖疼痛、灼热,饮食、说话时疼痛尤甚,伴口渴,小便赤黄灼热。检查:舌尖部可见3个如绿豆大小的溃烂面,中央凹陷,周围肌膜鲜红而肿,边缘清晰,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口疮。

辨证:心火上炎,热灼肌膜。

治则:清心凉血,利尿导热,愈合溃烂。

方药:导赤散加味。生地12克,木通、竹叶、甘草梢各6克,金银花、蒲公英各20克,丹皮12克,生石膏30克,苦参10克。服药3剂。

外吹冰连散(经验方):黄连末6克,硼砂30克, 0.4克,共研极细面,吹患处,每日吹2~3次。在局部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溃烂的作用。内外用药3天即瘥。

按: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窍,心主舌,其脉络于小肠,布于舌上。口疮发病,多由心火所致。口疮又名口疳,《焦氏喉科枕秘》:“喉疳热毒心肠传,可怜臭烂不堪闻。”临床所见的口疮,多数属于实热证。本案例辨证为心火上炎之实证口疮,是由心经火热,循经上炎,口舌受灼而致。治用导赤散,以清心利尿,导热下行,使君火顺降,而不亢逆。症见舌质红者,加栀子以助清心降火;溃烂面四周红肿痛者,加赤芍、当归、丹皮以凉血散血,消肿止痛;口角淌流热涎者,加生石膏、黄连清胃凉脾,燥湿敛涎;舌尖部溃烂者,加黄芩以清泄肺热;舌两侧溃烂者,加青黛、龙胆草以助清泄肝胆邪热;舌中央部溃烂者,加苦参以清热燥湿,收敛溃烂。本例口疮内服导赤散治其本,外吹冰连散治其标,内外兼顾,标本同治,故收捷效。

例3:孙某,女,41岁,某印刷厂工人,年7月4日初诊。

主症:自述舌尖糜烂年余,时轻时重,口燥咽干,舌部疼痛不甚剧烈,灼热感明显,伴有胸中烦热,失眠多梦,手心发热,脉细数。检查:舌尖部可见4个粟米大溃烂点,溃烂四周微红微肿,舌质红,少苔。

诊断:口疮。

辨证:心阴亏损,虚火上炎。

治则: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方药:归芍天地煎(《证因脉治》)加味。熟地30克,当归、白芍、天冬各10克,瓦松15克,玄参、麦冬、生地各10克。每日水煎服1剂。

外吹冰瓦散(经验方):瓦松(炒焦)30克, 0.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在局部起到清热养阴、化腐生肌、愈合溃烂的作用。

按:上方连投18剂,治愈痼疾。本例用归芍天地煎之所以有效,是由于以熟地为滋养阴血之主药,配伍当归、白芍生血养血而敛阴,佐天冬养阴清热。加瓦松、玄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清降心火,收敛溃烂。诸药合用,共组成滋阴清热、养血敛溃之剂。

体会:症见溃烂发于舌尖部,伴有心烦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朱砂(冲服),以滋阴清心,养血安神;溃烂发于舌两侧,兼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者,加泽泻、车前子、龙胆草清利肝胆之热;溃烂在舌中央,兼口黏、不欲食、苔腻者,加茯苓、薏苡仁、佩兰以醒脾化湿;溃烂在舌根部,伴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者,加知母、黄柏、女贞子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例4:李某,女,41岁,果品公司干部,年6月27日初诊。

主症:患口疮4年余,疼痛时轻时重,多方求治,效果不显,伴有口黏,不欲食,口舌干燥,四肢困乏,大便先硬后溏,小便时黄,脉细数。检查:上腭正中部位有2个黄豆大溃烂面,周围微红微肿,舌尖偏小,舌质红,苔腻黄。

诊断:口疮。

辨证:脾阴不足,虚热内生。

治则:滋阴生津,清热利湿,收敛溃烂。

方药:甘露饮加味。熟地、生地、麦冬、天冬、生枇杷叶、枳壳、石斛各10克,茵陈15克,黄芩、甘草各6克,茯苓20克,肉桂4克。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吹冰柏散(经验方):柏叶灰(生柏叶晒干,燃烧落下之白灰)6克, 0.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药尽复诊,病者面带喜色,告知病情大轻,上方继进10剂而获痊愈。

按: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脾胃蕴热,久而耗阴,或为素体阴虚,致使脾阴不足,虚热乃生,运化失职。虚热夹湿,上熏口舌,腐于肌膜乃成本病。《景岳全书》:“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本例为脾阴不足,湿热熏蒸所致,治用甘露饮加肉桂、茯苓(名桂苓甘露饮)取其引火归原,元阳振复,气化通利,使湿邪下行而不上蒸。甘露饮滋阴生津,益脾制火,使阴津复而火不上炎。外用冰柏散,共奏清热敛溃之效。症见溃烂久不愈者,加瓦松、五倍子清热燥湿,收敛溃烂;大便坚实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滋阴润肠通便;苔腻厚者,加茯苓、佩兰以醒脾化湿;食少、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谷芽益气补中,健脾助纳。

例5:罗某,男,47岁,农民,于年9月20日初诊。

主症:自述4年前突然出现舌根部胀痛,继则出现溃烂,时轻时重。近2周来疼痛难忍,每遇饮食或说话更觉疼痛,说话时有舌根部转动不灵活之感。现伴有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数,六脉俱虚。检查:舌根部两侧各有1个绿豆大溃烂面,四周微红不肿,咽喉微红肿,舌质红,少苔。

诊断:口疮。

辨证:肾阴不足,虚火内生。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30克,山药、丹皮、山萸肉、泽泻、茯苓各10克,黄柏、知母各6克,瓦松15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吹冰柿散(经验方):柿霜15克,五倍子面30克, 0.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吹2~3次。

药尽复诊3次,共服药18剂,溃烂面愈合完好,追访1年无复发。

按:肾为藏精之所,其脉络肺,上通咽喉至舌根两侧,唾津循经上举,濡养口舌。若劳损太过,以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循经上结于舌,熏灼肌膜则成本病。上述症状,根据辨证,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口疮。治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取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其本。外用冰柿散,取其清热养阴,化腐生肌,治其标。内外配合,标本同治,以获扶正祛邪愈疾之效。

症见溃烂久不愈者,加瓦松清热利湿,收敛溃烂;舌根部溃烂,兼耳鸣、耳聋、头目眩晕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育阴潜阳,纳气固精;舌根溃烂兼心悸不寐、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朱砂(冲服)滋阴清热,补血安神;舌根溃烂面周围红肿者,加玄参、生地,归经于肾,清热养阴降火。

例6:贾某,男,39岁,技术员,于年4月7日初诊。

主症:自述口内糜烂已9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方求治,治从虚火,收效甚微。平素纳食一般,形寒怕冷,四肢欠温,大便时溏,脉沉弱。检查:上腭偏右侧有一黄豆大小溃烂面,其色白,周围不红肿,流涎清稀如水,舌质偏淡,苔腻白,脉沉细。

诊断:口疮。

辨证:脾胃虚寒,温化失调。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收敛溃烂。

方药:理中汤加味。党参、白术各10克,干姜4克,炙甘草6克,苍术9克,茯苓2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吹龙倍散(经验方):五倍子15克,煅龙骨15克,肉桂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

连诊3次,共服药18剂。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同时转愈,而获药尽病除之效。

按:《寿世保元·口疮》:“口疮白,脾脏冷。”根据临证检查,其溃烂面色白且厚,并结合全身症状表现,辨为脾脏虚寒口疮。脾胃虚寒,温化失调,水湿不布,上渍口舌,腐蚀肌膜,发为口疮。治用理中汤,以温中健脾,益气化湿;加苍术、茯苓以增强燥湿健脾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脾运复、湿邪化、口疮自愈之效。

症见腰酸痛、下肢不温而口舌皆疮者,加制附子回阳化湿,愈合溃烂;溃烂久不愈合者,加苍术、五倍子健脾燥湿,收敛溃烂;下肢不温、小便量多而口舌作疮者,加肉桂引火归原,温暖下焦,蒸化水湿。

例7:庞某,女,39岁,工人,年11月7日初诊。

主症:自述自年冬季开始发生口疮。初患时自服牛黄解毒片等泄热通便之品,收效较好。后又时犯时愈,时轻时重,屡用清热通便之剂,遂使疮势愈来愈重,患者开始心情不安,多生猜疑,恐为癌变,遂来就诊。诊见下唇与龈肉之间,有绿豆大2个溃烂面,四周微红肿,四肢欠温,口渴,呕吐酸水,舌质微红,苔腻微黄而滑,脉迟沉。

诊断:口疮。

辨证:阴阳偏盛,寒热错杂,湿邪上渍。

治则:温中散寒,清热燥湿,愈合溃烂。

方药:连理汤(《证因脉治》)加味。党参、白术各10克,炮姜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瓦松12克,苦参6克。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吹阴阳散(《外科大成》):干姜、黄连各等份,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可调和阴阳,除湿化浊,愈合溃烂。

药尽复诊两次,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消失而告痊愈。

按:脾属阴土,主升;胃属阳土,主降。若脾胃阴阳偏盛,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乃生湿邪,上渍口舌,腐蚀肌膜发为口疮。选用理中汤温中散寒,益气健脾,配伍黄连清热燥湿,用瓦松、苦参增强清热燥湿、收敛溃烂的作用。

症见溃烂面色白,四周不红肿者,加茯苓健脾渗湿,收敛溃烂;溃烂面色黄,四周微红肿者,加苦参清热燥湿收敛;口疮兼腹泻者,加山药、诃子健脾止泻,收敛溃烂。

例8:柴某,男,34岁,干部,于年4月9日初诊。主症:自述于年春季开始出现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每至午后,自觉周身发热,持续两年余,后又发口疮,每遇劳累则疮势加重,多方求治,收效甚微。现伴有口渴、喜冷饮、脉虚大无力等症。检查:上腭部有3个黄豆大溃烂面,四周微红不肿,舌质微红,苔薄白。

诊断:口疮。

辨证:中气不足,水湿内生。

治则:健脾补中,益气升阳,愈合溃烂。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党参、当归各10克,柴胡、升麻、炙甘草各6克,栀子、丹皮各9克。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吹花柳散(《医宗金鉴》):黄柏、青黛各3克,肉桂1.5克, 0.3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

药尽复诊两次,共服药20剂而释缚脱艰,愈疾康复。

按:《寿世保元·口舌》:“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宜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水湿内生,上浸口舌,久成口疮。本例正属此言之证,以健脾补中、益气升阳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栀子、丹皮助清上焦之虚热,使升降调顺,湿浊、虚热得除而口疮自愈。

症见溃烂面色黄者,加黄柏、苦参助清热燥湿收敛之力;苔腻口黏而作口疮者,加佩兰、茯苓、石菖蒲,以醒脾化湿,愈合溃烂;溃烂面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加金银花扶正祛邪,收敛溃烂。

例9:张某,男,62岁,退休干部,于年9月23日来诊。

主症:自述近一月余,自觉舌根部不适,用手指按压,微觉疼痛,时轻时重。平素小便量多,大便不实,腰脊酸痛感已3年余,时有畏寒,脉沉弱,尺脉尤甚。检查:舌根部有2个绿豆大溃烂面,毗邻相连,溃烂四周不红肿,色淡,舌质淡胖,苔腻白。

诊断:口疮。

辨证:肾阳不足,水湿上渍。

治则:温补肾阳,蒸化水湿,愈合溃烂。

方药:桂附八味汤加味。熟地20克,山药、丹皮、山萸肉各10克,泽泻、茯苓各20克,苍术1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吹鹿枯散(经验方):鹿角霜、枯矾各15克。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可在局部起到温阳化湿、愈合口疮的作用。

复诊:服药6剂,溃烂缩小一半,苔腻变薄,药中病所,守方不变,继投6剂。三诊:溃烂面消失,为善其后,换服桂附八味丸15天而愈。

按:《外科大成》:“口疮,腰脊酸痛,下肢欠温,小便反多,脉沉弱,桂附八味丸主之。”肾为水火之脏,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若肾阳不足,温通失调,脾失温化,水湿上渍口舌,发为口疮。本例属肾阳虚惫所致口疮,以温补肾阳为法,用桂附八味汤,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旨。

若症见口疮四周微红,下肢常觉冷感,属上热下寒之证,宜本方去附子,换用肉桂,以引火归原,温通上下;舌苔腻厚,而口中作疮者,加苍术、石菖蒲以助醒脾化湿,收敛溃烂。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福养》,仝选甫、蔡纪堂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出版。部分内容有删减。如有兴趣进一步深入研习,请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pzff/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