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古代文人的ldquo另
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老百姓放爆竹,贴春联,通宵守岁,把烛迎新。然而翻翻有关春节的古典诗词,才发现其中虽不乏“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作品,可也有不少是安安静静,恬淡如水的。当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时候,让愚嬷嬷来为你盘点几位古代文人的“另类”春节。 类“忧患型”,代表人物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除夕夜“千家笑语”,他却一个人伫立在街市的小桥上,除夕夜空无月,他便痴痴眺望一颗星星,怀揣无限心事。“忧患潜从外物知”,“物外”是有形的物质世界之外,诗人的心思多半敏感,他并没有被“千家笑语”的表面繁盛所蒙蔽,尘世的忧患、人生的无常在此刻暗暗涌入心头。 年少时我读到这首诗并不喜欢,想这位黄先生太迂腐,连“难得糊涂”的道理都不懂。年长些才晓得这个世界本就有很多苦痛无助黯淡地存在于欢乐的布景下。我们在喜庆的气息里,也许应该回头看看,侧耳听听。于国于家,就算做不到“时刻准备着”,也要保持一份忧患的自觉,在喜乐中亦不糊涂。 第二类“勤奋型”,代表人物文征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过年该忙些什么?一般人忙吃饭喝酒,忙交际应酬,忙娱乐享受。文征明呢,仍在灯下翻检琢磨自己做过的诗。黄景仁跟他有一拼,“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每年到了除夕夜就忙着作诗,那副费神苦吟的样子惹得儿女捂嘴偷笑。他们堪称“工作狂”,不过这份狂劲儿背后是由爱而生的痴迷。若是把工作当工作做,那么逢年过节当然要休息,可若把工作当嗜好做,休不休息又何妨。 第三类“恬淡型”,代表人物姜夔。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家中的几案上摆着柏叶酒、红椒盘,竹篱外灯火闪烁,人们互相拜年。新春随着晨钟响起悄然来临。这本是个走亲访友的热闹日子,可词人呢,“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慵”是性情,“缓”是动作,“老”是心境。梅花作伴已足够,何必再去寻热闹。疏于应酬,便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娇儿学作 字,郁垒神荼写未真。”看着孩儿趴在桌上学写字,虽说连门神的名儿都写不好,却一副如临大敌的神情,不禁心中暗笑,弥漫着为人父的喜悦。常听人抱怨春节比上班累,姜夔的这首小词倒叫我们领略了另一种过年模式:减少应酬,放缓节奏,多陪家人,须知“ 有味是清欢”哪! 第四类“豪放型”,代表人物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已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 声。” 除夕夜守岁达旦,窗外雪花纷飞,到了天将明时,雪已经积的很厚了。人们大都在睡元宝觉,诗人却冒着地冻天寒早早地披衣起身,要听雄鸡的 声长鸣。赵爷爷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老夫聊发少年狂,萌动着一股活力。 如果说黄景仁的“悄立市桥人不识”是一个人的落寞,赵翼的“老夫冒冷披衣起”就是一个人的勇猛。他们同样孤独,却一个深邃,一个奋进。 晓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pzff/7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武山县侧柏叶枯病人工防治工作全面结束
- 下一篇文章: 疫情记花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