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414.html

东晋时代的士大夫陶潜(~年)不但引得唐代以来众多诗人文豪用诗歌文字表达自己对其崇敬仰慕之情,而且还成为无数画家、工匠的创作源泉。有关陶渊明事迹的图像有过多种范式、且传承有序,源远流长。学者倪亦斌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上“桃源图”式细解(上)》一文中,这样盘点瓷器上的“桃花源”。

清袁耀《桃源图》屏(十二条中六条)(年)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靖节先生曾作《桃花源诗并记》,叙述武陵渔人驾舟出游,为两岸桃花所吸引,遂缘溪而行,最后舍船入山口,遇上为避战乱而逃居此地的世外村落。所记故事至今尚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占一席地,家喻户晓。以陶渊明事迹为题材而创作的美术作品中有一大类即以此故事为其意旨,称为《桃花源图》或《桃源图》,也有特指为《桃源问津图》。

明周臣《桃花源图》(年)绢本设色高.5厘米宽.5厘米苏州市博物馆藏

明杨忠《桃花源图》轴绢本设色纵厘米横.5厘米重庆市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款康熙朝笔筒,外壁即以此图为装饰。“问津”原为“询问去渡口之路”的意思,后来因为《桃花源记》中有“后遂无问津者”之句,且流传甚广,从而使其增加了“寻访或探求”之意。

查士标《桃源图》卷纸本淡彩高35.2厘米长.9厘米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这款青花釉里红笔筒为直筒式,口径与底径的尺寸有大约一厘米之差,因此器形看起来就不呆板。内外壁和器底施满釉,但是口沿和底部凹槽圈足内都无釉,露胎处可见火石红,圈足上有几处浅的横跨双圈的窑裂,笔筒外壁与足外侧由一圈很窄的修削痕连接。

器外壁饰主题纹《桃源问津图》,环视展开,宛如手卷般首尾衔接,过渡自然。主题图卷的上下各有辅纹边饰:上部近口沿处为传统的“席纹”,是二方连续图案,以折线式按正反顺序排列;下部近底足处用所谓的“玳瑁纹”(因为貌似玳瑁壳上的斑点而得名),由钴蓝料涂抹的不规则点块构成。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故事图纹笔筒高14.5厘米口径13.9厘米足径12.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上的主题纹饰《桃花问津图》撷取传统《桃源图》中武陵渔人与村中父老对话的场景,重点表现在溪岸边面对面站着的两组人物。站在左边的明显为外来打渔人,造型略显粗犷。他头缠包巾,短衣长裤,上衣缀着补丁,脚蹬麻编圆口鞋,双手在胸前抱拳正向对面的老者致意。渔人的脚边横一鱼竿,连着引人注目的大绕线轮,提示其武陵渔父身份。

桃花源记图样笔筒网络配图

右侧为一老者,周围簇拥着几名儿童。老者相貌斯文,广额美须,头扎小巾,着斜襟长衫,腰束绦带,手拄龙头拐杖,正笑容可掬地同渔人搭话。小儿在老者旁边雀跃不已,可能是因为画匠想表现他们自小生长在桃花源中,从来没有见过外人,有点“人来疯”,所以显得格外兴奋。老者身后的山岩以水墨画里的“斧劈皴”叠垒而成,用有力的粗短折线勾勒,加以长乱针般的线条和粗浓的苔点。“釉里红”色料轻盈地点染着周围的枝桠,表现盛开的桃花,烘托避世之地中“花开记春不记岁”的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hxcf/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