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莺/文俞跃/摄汽车穿过一片田野,穿过一片民居,停在琅川村张氏的家厅前。家厅前有个很大的广场,正好是附近百姓的晒台。当时正值暮春,有很多鲜嫩的鞭笋,就在家厅的正前方排着队,等着日光把它们变成更容易储存的笋干,变成另一种美味。淳安汾口镇琅川村,因琅琯岭而得名,分上琅琯岭和下琅琯岭两个自然村。上琅琯岭主要住着张氏一族,明崇祯年间自开化迁入,下琅琯岭主要住着余氏一族。一崇德堂是琅川张氏的家厅,不算大,三间三进。据《遂安县志》记载:上琅琯岭村在清初曾出过武进士张受圮,曾任永宁州参将中军守备。家厅里原来曾有“进士第”的牌匾,后来遗失在岁月里。家厅不算高,是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和马头墙,木头的房梁和柱子早已成了深褐色。整个家厅像是一幅泛着黄的古画,时间变成了一枚枚印章,在崇德堂的画卷上打下了层层印记。家厅门脸上是一排大字,毛笔字的“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法”墨色入木三分,在“坚决执行”和“义务教育法”之间挂着“星光老年之家”的牌子,颜色已经半褪;左右两边的白墙上,一边写着“琅川是我家”,另一边写着“创建靠大家”,门外有四根柱子,每一根都裹着今年的新年对联,“如意财源日日来,富贵吉祥年年在”。家厅是村里人聚集的地方,也一定是广而告之的窗口。很多年前,这里说族规家训;很多年后,这里说政策法规。二张氏的崇德堂有一种饱经岁月风霜的沧桑感,让人意外的是,这里保存得非常好。很多花牌、牛腿都是老底子的物件。不是没被偷过。正门的一个花照、一个牛腿就曾经丢过,后来很幸运,在一个族人的棺材里发现了,极其幸运被追了回来。但正门口另一个花照还是丢了,再没能找到。汾口当地家厅的雕梁画栋,在清朝之后以戏文和故事为主,大多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张氏崇德堂保留得如此完整,值得看图说话,让我们看看这些先祖花了大价钱在时光里慢慢打磨的雕梁画栋,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看图说话之一:牛腿怎么才算一对?这是一对厅内的牛腿,上一个故事是姜子牙垂钓遇周文王。画面正中的人物是姜子牙,虽然脸部被毁坏了,但是从动作上还是能看出来是在垂钓。姜子牙的上面是周文王带了两个儿子,来请姜子牙出山。下面的牛腿,雕刻的故事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牛腿成“一对”,并不是说它们雕刻得一样,也不是说雕刻了同一个故事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故事。只要故事有着同样的寓意,就能成对。在这对牛腿雕刻的故事里,主要的寓意都是礼贤下士。看图说话之二:狮子怎么计数?这是家厅里柱子上的一对狮子,上面这张图,玩着球的是雄狮,下面这张图最大的狮子爪子下是一只小狮子,这是母狮子。在汾口和原先的遂安县,狮子的数目只能是单数,三只、五只、七只、九只,最多十三只,被称为十三太保(十一只是不行的)。狮子的数量是把两边梁上的一对狮子一起数进去的,像这一对狮子,一边是三只,一边是四只,那就是7只狮子。看图说话之三:人物到底是怎么认的?这是大门口正门上的牛腿。故事是刘备娶亲。图正中位置,站在船上的人是刘备,还有陪同他前来的赵子龙。左上角骑马的是周瑜,旁边应该是周瑜的副将。老底子雕刻人物也有“行头”和“脸谱”,就像戏剧里,看到白娘子是一身白,小青一身青,穿蟒袍、大黑脸的是包拯。木雕里也有这样的“脸谱”,比如周瑜是没有胡子的。因此,木雕师傅一看大概就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了。再举个例子,这是室内的两个花托,花托一般在冬瓜梁下,起装饰作用。左面这个花托是背面,雕刻了云纹。右面这是正面,雕刻的人物来自《隋唐演义》,怎么认出来的呢?被石锁扣着的是裴元庆,举起石狮子的是李元霸,两员天生神力的武将。看图说话之四:这是门星菩萨吗?这是正门冬瓜梁上的雕刻,正中这个故事是“刘海戏金蟾”,这是道教的典故,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为什么会在大门口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放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有点生僻,但是细想想,如今不少生意人的桌上会放一个叼着钱币坐在钱堆里的金蟾,其寓意相仿。左右两边的是和合二仙,保佑家庭和和美美。仔细看右边的荷仙,手里拿着莲蓬,左边的是盒仙,拿着一个宝盒。采访时,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门星菩萨,其实不是哟。看图说话之五:门当上的故事是什么?大门两边的“墩子”,粗看以为是石头,细看却是木头,有一些裂纹。这是柏木,经岁月而不变色,敲击起来有金属的铛铛声。因为天长日久都有乡亲坐着聊天,已然包浆,非常光滑,犹如石制。这个平时村民们当小板凳坐着聊天的地方,叫“门当”,就是门当户对里“门当”的原型。上图的门当,一个万寿无疆的图样,一个如意,合在一起是万事如意的意思。还可以有更复杂的图样,在如意边雕刻一支笔、一个银锭,寓意“一定如意”。下面这个图案,一把剑裹在一本书里,一猜是文武双全吧,大致也没有错。但其实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图案,正常的图案应该还有一只在祥云上的麒麟,名称叫作“麒麟献宝”,寓意是子孙可以凭文武治天下。三雕梁画栋,木工们一点点慢慢雕琢,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这里寄托着老祖宗们怎样的心情?子孙满堂,能文能武,吉祥如意,事事顺遂……这仅仅是一层。那些古时候的人物和故事,其实也是枕边故事。在祭祀时,会有年幼的孩子指着房梁问:“爷爷,这是谁?”老人们就会慢慢讲出一段隋唐演义或三国演义的故事来,告诉孩子历史上有着怎样的风云人物,靠文治武功搅动着时代滚滚向前,末了,长辈们会说一句:“要好好读书呀,还有更多故事都在书里。”或许,也会带着期许说:“好好读书,好好练武,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木雕的故事,固定的时光,就这样从木头上走下来,用另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走进人的心里,从前辈的期许里走进了后代的生活里,活成了风骨和传承。本文关于木雕的专业知识,感激汪奇湖先生的讲解。汪奇湖,从小跟着外公学习古建筑木雕手艺。汪奇湖的外公做了一辈子的雕刻匠人,手艺精湛,打过百工床,也为祠堂雕过牛腿、花牌。汪奇湖在外公的指导下,熟知各种雕刻方式和花样,“一个遮住柱头、挑头的花照,老底子有上百种样子,而且各个时代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近年来,汪奇湖参与了不少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如淳安县的大墅、严家乡、威坪留下过他的手艺,隔壁的开化县,更远点的安徽、江西、富阳、上海等地,也曾邀请他做古建修复。更不用提汾口镇当地,汪家桥村汪氏家厅、宋京村小金銮殿、郑家郑氏宗祠、射墩余氏家厅,都有他的修复“手艺”。年加入淳安县传统文化研究会、淳安县乡土人才协会,同年被授予“千岛湖工匠”称号。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年11月被认定为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淳安县第四轮五星级乡土人才。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淳安县汾口镇联合出品记录一镇一村的文化根脉“汾口寻根”系列文化报道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hxcf/1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