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裴迪,曾写过一首诗,叫《华子岗》。这首诗写得清新脱俗,有王维诗的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华子冈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唐诗鉴赏辞典》解释第二小句,认为裴迪还家时间日落时分,原文是这样的:

还家草露晞,第二句紧扣上句,还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应,点明了诗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当秋高气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所以说草露晞。诗人踏在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别轻细柔软,分外惬意。这也表明诗人已经游览了很长时间。这句话描绘了诗人意犹未尽、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上文有两处值得人探讨。

一处是“秋高气爽之日”。鉴赏家不知道从哪里得出这首诗是写于秋日的。

裴迪的生平现在是找不到详细记载的,只知裴迪与王维同隐居辋川十多年,整日泛舟唱和。裴迪所存诗《辋川集二十首》,大都是与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其中《漆园》一首: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他身处大自然,呼吸着大自然胜景风光的灵气,诗中力求把诗情、画意和禅理三者融合起来,创造空灵幽静之境。

华子岗是辋川一处胜景,从诗中可推测,裴迪在此有隐居之所。那么《华子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生活呢?是不是“秋高气爽之日”呢?

我觉得应该不是,更有可能是夏日的一个生活片段的记录。因为本诗最后一段用了“空翠”一词。“空翠”意思是,华子岗一带翠色喜人,那伸出来的柔软枝条轻轻拂着人的衣衫,好不深情,但是这些翠色虽美,但却没有别人来欣赏,只能空自青翠,空自美好。作者这样写就是要表现华子岗的幽静脱俗。翠色怎么可能是写秋天的景色的。王维写过一首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是写秋天之景的,但不是深秋之景,只是初秋之景,诗人用“苍”来修饰这个“翠”,说明树叶颜色已从夏日的翠绿,变成了秋日的苍翠。

可能有人据此说,裴迪写《华子岗》的也是同一时间段,因为王维诗里提到“接舆”,就是裴迪。“接舆”是裴迪这个没有错,但是两人有多年的辋川交往史,怎么据此说裴迪写的《华子岗》也是反映这次的相聚呢?况且王维诗中说“接舆”已醉。

第二处值得探讨的是,诗人还家时间具体是日落时分,还是第二天早晨。《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还家”与“日落”相照应,认写裴迪此次回家是在日落时分。

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第一,裴迪诗用了一个“晞”字。什么是“晞”?是《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说的“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这个意思吗?

《诗·齐风》里有“东方未晞。”

《传》解释:晞,明之始升。

《疏》晞谓将旦之时,日之光气始升于上。

我们熟悉的《蒹葭》里也有一句“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指早晨露水还未被太阳晒干。如果“晞”字可代表什么时段的日光,那就与“晞”的本意相违背了。

第二,第一句说“日落松风起”,从句式上看,是一个时间承接句,先说日落了,然后松风刮起,这是一个先后关系,说明松风起的时候,日已经落了,那么“落日照射”一说,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日落与松风一起发生吧,“落日照射”地面上的草也是不大可能的。就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上吧,那也是没有什么力量,所以才会和满了青苔,否则,只能见到干苔了。大家想一想,在太阳未落之前就已生出来的露水,怎么可能在太阳光更弱的傍晚时分被晒干呢?

第三,本诗第三句说“云光侵履迹”,其中用到“云光”二字。“云光”指太阳光穿过云隙到达地面的光。已经日落了,哪里来的太阳光,即使落日还未隐于山后而是正挂在西边的天空,那光线也只能把云儿照成晚霞,怎么可以从上往下穿过云层来到地面呢?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华子岗》应该是写了诗人从日落时分开始出发,直到日落,直到松风起,直到第二天早晨露水晞,看到云光洒向幽径,抚摸着自己的足迹,不由得感谢山中翠色的脉脉深情。

静夜行走,也不是没有可能。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不就是雪夜之雅行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gnzz/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