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绍基《九子山巢奉答沈小帆》说起

一代书法大家何绍基著的《东洲草堂诗钞》二十三卷,有一首《九子山巢奉答沈小帆》:

一别河西又十年,论交况是廿年前。

欲将出处从头说,涧树岩花尽黯然。

九子山前辟草庐,享堂营构识君初。

传家自有遗经在,未恃司空城旦书。

山巢曾启授经堂,岁晏门生种树忙。

吾友喜擎奇木至,更将佳记润泷冈。

笑我游踪不可靰,云烟染尽使臣衣。

春风又返湘江棹,五岳奇岚满眼飞。

盛暑披襟访小帆,酒杯未举梦先馋。

两翁一醉连晨暮,赤日薰帘月照衫。

书声难得野庐闻,幼子童孙尽诵芬。

欲识百年门第旧,玉兰丹桂已凌云。

一家忠义气峻嶒,毅魄须知旧德凭。

留得白头真健在,青灯老屋课孙曾。

上锉砖炉老瓦盆,庭轩转见朴风存。

当年垒石栽花地,人望青青化菜园。

秋来吟事剧纵横,细雨斜风送满城。

昨夜月明霜信紧,高空野鹤一声声。

山中日日有诗筒,奔走耕奴与牧童。

老健吟声若飞雨,湘西顷刻到湘东。

蝯翁一堕水云乡,拟把渔竿入渺茫。

吾子拳拳天下事,济时怀抱几曾忘。

安排江畔载书舟,移置山巢木板楼。

传与儿孙勤讲贯,丹铅何敢问千秋。

九子山巢,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山桥社区九子山。这里曾被人称为何绍基的第二故乡。何绍基是湖南道州(今永州道县)人,为何会将望城视为第二故乡呢?

这得从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说起,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人,清大臣、书法家。嘉庆十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典广东、山东、福建、浙江、顺天府乡试;曾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曾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众多历史俊杰。道光二十年()二月五日,何凌汉去世了。这年八月,何绍基扶柩自京南归返乡,十二月抵达长沙,厝居南门外洪恩寺。四年之前,何凌汉曾立嘱:“吾他日其亦将卜兆于湘中矣。”何绍基扶柩归乡,便遵父嘱,选地落葬长沙,而不再将父亲归葬故乡道州。四年之前,何凌汉之兄何凌灏去世后,葬长沙的湘江东蚌塘,没有归葬道州。只因在故乡道州“家无一亩,归里为艰”,不得已,选择买地安葬在长沙东乡。

于是何绍基在长沙四处为父亲寻找墓地。他四处觅地,踏遍长沙东南西北四乡,跋涉三个多月仍无中意之地。何绍基于是去城北开福寺求签问卦,签文曰:“停柩文源之地,落葬河西之滨。两文相会之渡,遥拜谷王之灵。山尖岭高之处,多子多福之冲。一门诸多福荫,子孙文脉传承。”于是何绍基与友人过湘江朱张渡,拜祭河西谷山寺。只见谷山山势挺拔,郁郁葱葱,景色秀丽,胜于他处。一连在谷山山脉寻找了四天。第五天,一行人循谷山往尖山方向查勘,来到尖山下一缓坡之地,盖南由岳麓分支,北去山无去处,俯视洞庭,山势顿跌起伏,峰峦秀发,奇葩灿发,经查问乡农,此地名尖山九子冲。正应了开福寺签文尖岭之处多子之冲之意,何绍基兄弟皆满意。是晚,何绍基梦至其地,见有民役在挖土取穴,何就近问之,答曰,县中为何翰林宅办葬。何“责之曰”:我尚未看好,为何匆定,再看其穴,有大圆石板,板下取出污泥,明为古穴,旁有一老者,自称上柏叶土地公,告之曰此乃周齐景公墓。次日,何绍基再带人往勘,此地果山势趋缓,龙气雄杰,随行众人皆怂恿之,于是选中了长沙县河西都七甲之九子山为何凌汉墓地。据《望城县地名录》载,“九子山”名在明朝初期便有,相传为尖山李氏有九子分居在此山坡。

何绍基在《望九子岭》诗序中和《梦地记》文中为父亲选墓地的过程有极为详细的交待。序中说一天晚上,他梦见与两个弟弟行走在荒野间,遇石碑刻“一女开九子”五大字,寤而思曰:“得无地名有九子乎?”何绍基去问习青乌之书懂堪舆之术的好友李载庵,得到答复:“湘西,吾所家也。五里外,有九子岭,恒所往来,未见有善地。”何绍基仍不甘心,说:“既有是岭,地在是矣!”坚持拉着他再去踏勘。接连翻山越岭走了几天,终来到一平冈之地,有豁然开朗之感。何绍基觉得找到了要寻找的地方。“载庵亦首肯,旁两舆夫啧啧称善。余顾曰:‘汝何人,亦解是乎?’问其姓,一刘一杨也。余意遂决。地主人郑氏,初不知余为何人,成契后始告之。其父子咸诧曰:‘自去年三月来,山上恒夜有火光,村里惊救,迫视则无之。如是者屡屡,今盖验矣!’闰三月得地,四月卜葬。余居墓侧,造坟垣,立享堂……至年底而事毕。”

何绍基之弟何绍业,出嗣何凌灏为子,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卒于京寓,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葬于长沙谷山下竹子冲壬山丙向,西距何凌汉墓地三里,何绍业原配李孺人亦迁葬此处不远一里的地方。

按照当时习俗和官制,即使高官政要,在父母去世后都要守孝三年。任职国史馆、充武英殿总纂,奉命去典福建乡试的何绍基,请辞守孝了。于是何绍基为父造坟,砌墓顶,建石栏,在墓东米立享堂,立御祭文碑,何绍基自己亲自书写碑文,将仪征阮相国师所撰《神道埤铭》立于内楹。随后“授徒于山庐”,置墓田,栽树种花,自署“九子山人”之号,治朱文印“九子山人”。

距九子山北面二里许的地方,叫沈家湾。沈家湾是长沙鎏山沈氏开基发脉之地。始祖沈雪友(-),自号石帆山樵,一生四次充任湖南、浙江按察使幕,以砚田笔耕为生。著有《兼山堂集》、《读经心解》四卷、《兼山堂诗钞》三卷和《湘梦词》一卷。清乾隆五十六年()自浙江绍兴宦湘,开基于长沙县河西都黄金园沈家湾,因其宅后有鎏山而称为长沙鎏山沈氏。沈雪友长子沈闻衣(-),字昌世,以游幕为生,著有《鎏山胜稿》两卷。

何绍基在九子山营构享堂期间,结交了住在沈家湾的沈雪友次子沈小帆。道光二十一年()孟秋月,沈小帆刊印父亲沈雪友梅公遗集《读经心解》,礼请何绍基撰序。当月八日,何绍基书于九子山庐。秋冬间,何绍基门人种树,沈小帆亦送植嘉木,且为作《种树记》。

道光二十二年(),何绍基回京复职。咸丰十年()九月,主讲山东泺源书院的何绍基告别济南返湘。次年二月起,他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定居长沙。盛暑期间,何绍基披襟探访二十年前旧友沈小帆,追忆往事,喝酒叙旧,不醉不归。沈小帆追忆起哲兄沈闻衣九年前在桥梓殉难,于是便有了《九子山巢奉答沈小帆》这首诗。是年秋,何绍基修葺九子山父亲墓庐后移居九子山巢。他在《秋来修葺九子山墓庐,将移居焉》一诗中写道:“一径松楸叩石台,茅轩旧傍享堂开。半江凉雨催云渡,九日山巢运甓来。田水渴时勤堰遏,林阴疏处补樟槐。儿今老作农家子,盛酒泥盆胜玉杯。”从此,何绍基将九子山巢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东洲草堂诗钞》和《东洲草堂文钞》中多处出现“九子山”的诗文,在题跋中多次署“九子山巢”,而在如长沙、山东等地均署的“寓居”。

在沈家湾和九子山之左有黄金河,汇集数十里沟之水,每逢大雨,山水盛涨,而黄金河上的万福桥桥势平夷易毁。于是乡里募金重修,近取云母山石,上隆为拱桥,由沈小帆董其役。万福桥竣工后,沈小帆刻碑于桥之北岸,何绍基代沈小帆作《重修湘西万福桥记》。长沙鎏山沈氏除沈雪友、沈闻衣、沈小帆外,沈闻衣子沈湘农和沈湘谷亦有名,分别著有《借箸杂俎》《佐治杂俎》和《茗香阁草》。丙寅年(),何绍基作《送沈小帆暂归越州》诗,亦见两人情深。

乡梦多年到越州,不期七十已过头。

半生橐笔真豪气,万里乘风忽壮游。

竹下杯盘成小别,河西闾井共丰收。

为余试访鸿泥迹,题句笼纱几处留。

金炼

您的赞赏激励我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yfyl/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