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既不是虫,也不是草,更没有身兼动物和植物,而是一种仅仅披着虫皮的真菌。

作者蒲松龄对冬虫夏草如此描画:“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

现在看来,是蒲老先生错了,在这件事上,他显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因为冬虫夏草既不是虫,也不是草,更没有身兼动物和植物,而是一种仅仅披着虫皮的真菌。

在海拔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上,盛夏时分,冰雪消融,满身花斑的雌雄蝙蝠蛾在草丛间翩翩然双宿双飞,然后在叶子间产下它们的爱情结晶——卵。

入秋后,卵开始孵化成幼虫,以植物叶子为食。冬天来临时,蝙蝠蛾幼虫会随雨水进入潮湿而温暖的地下,以度过高原寒冷异常的隆冬。

好在满山遍野都生长着莎草科、菊科、豆科、蓼科和蒿草类植物,它们的茎和嫩根多汁又有营养,是幼虫们越冬充足的“粮食储备”。

并不是每条幼虫都能享用这些冬天里的美味。大多数蝙蝠蛾幼虫还没有来得及进到土里,便被蚂蚁、草蝠蛾、山蝴蝶、鸟类等天敌捕食,剩下的,还要能幸运地躲过牛群、羊群的蹄甲,躲过食草动物们的嘴巴——吃草时连同幼虫一同吞下。

和这些瞬间的劫难比起来,被冬虫夏草菌入侵,则是一个漫长而无比痛苦的过程。

蝙蝠蛾的幼虫,天生就该如此苦命吗?

▲冬虫夏草(祁云枝绘)

如果蝙蝠蛾的幼虫在整个冬季,没有遇到冬虫夏草菌,那么温暖的地下“粮仓”真可谓虫子们的“伊甸园”,它们会把自己养得洁白丰腴。

然而,对大多数蝙蝠蛾幼虫来说,短暂的欢乐生活会终结于和一种真菌的偶遇,“伊甸园”随即成为它们的坟墓!

在几乎同一海拔的地方,还生存着一种真菌,叫冬虫夏草菌。

入冬后,冬虫夏草菌成熟的子囊孢子,从子实体弹出后,也随雨水渗入土里,一旦发现蝙蝠蛾的幼虫,便迫不及待地黏附在虫子们柔软的体表,快速膨大并伸出芽管,钻进虫子狭窄的体腔,以幼虫的内脏为养料,滋生出无数圆柱形的菌丝,并随虫子的体液在体内循环。

可怜的虫子,根本无法摆脱虫草菌的蛮横入侵,眼睁睁任凭虫草菌以出芽的方式,在自己体内反复增殖却无能无力。

这种致命的侵染要维持2~3周!随着蝙蝠蛾幼虫生命体征的一天天消逝,它的五脏六腑逐渐被坚硬的虫草菌丝体塞满。刚刚进入“伊甸园”时柔软蠕动的蝙蝠蛾幼虫,从此成为坚硬的僵虫形菌核。

冬虫夏草菌断了食物来源后,安然进入休眠期。来年春末夏初,从虫子的头部会长出一根圆棒状的子实体。

这根从土里窜出的紫红色家伙,高约2~5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怎么看都像是一株“草”,即所谓的“夏草”。

当然,这“草”是从冬虫夏草菌丝上结出的“果实”,真菌学家称之为“子囊果”,一棵“果实”上长着数以亿万计的种子——“子囊孢子”,这些孢子离开母体后,如果没有找到蝙蝠蛾幼虫的话,只能存活40天左右。

大部分虫草菌孢子离开母体后在风中飘散,自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有很少一部分随雨水渗入土壤,找到宿主——蝙蝠蛾的幼虫,从此过上可耻的寄生生活,如此年复一年。

▲冬虫夏草

至于为什么冬虫夏草菌不去感染菜青虫或其他虫体,偏偏就认定蝙蝠蛾幼虫?这其中的玄机,至今尚没有人能真正搞清楚,有静电力学说、主体化学反应学说、粘液学说等。

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高寒草甸土壤多呈黑褐色,含水量常年在30%~50%之间,普遍有10~30厘米的腐殖质层,适合各种菌类的繁殖。

在我国,冬虫夏草只出产于以青藏高原为中心,海拔~米的高寒湿润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上,集中分布在海拔~米的垂直高度内。

“滋补药”的过程是这样血腥和残忍

权威

有趣

生活

赞赏

长按







































儿童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yfyl/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