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看攀枝花山水相
< 川观新闻记者唐子晴攀枝花观察陈姝妤彭莉湛璐霜 古人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今人则说,仙山声名在外,是凭借探索,依靠奋斗,离不开因地制宜。 1月10日一早,我们从攀枝花市米易县出发,驱车向北20多公里,前往仙山村,探问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怎样靠着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摘掉贫困帽,敲开幸福门,迈开振兴步子。 产业历经数次调整 循环经济“拔得头筹” 一路沿公路盘山而上,车窗外青花椒林、芒果林、核桃林快速闪过,路旁一块块石头上绘着颜色绚丽的彩绘,车子驶入缭绕云雾中,让人顿觉走入仙境。 在仙山村面积近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牛场里,记者见到了村党总支书记郭友文。他是养牛场的“常客”,对这里的多头牛如数家珍。 围栏里,大牛小牛站成一排,甩着尾巴“哞哞”叫,“这几头是进口品种,叫西门塔尔;那几头叫秦川牛,是非常好的黄牛品种……”郭友文背着手挨个检查一遍,脸上表情骄傲,“别看我们村小,但我们也搞循环经济,这里就是其中一环。” 仙山村的循环经济并不复杂。漫山的核桃树下种花草,村里自建的核桃分拣仓储中心生产核桃油、桃片等深加工产品,核桃油枯和草喂牛,牛粪产生沼气,沼气废料反哺核桃林和村里的其他农作物。 虽不复杂,但仙山村摸索出这套适合自己的循环经济模式却并不容易。 “村里种过樱桃,种过桃子,但都不得行。”村民邓国良告诉记者,以前村上的路都是泥巴路,樱桃、桃子上市刚好赶上雨季,用摩托车拉到镇上,果子大多都被颠烂,“别个樱桃一斤能卖十多块钱,我们的两块钱一斤都卖不到。” 仙山村分布在海拔米——米之间,二半山区,地形复杂,气候立体,发展单一种植并不能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而究竟要怎样发展产业,村“两委”带领大伙前前后后调整了多次。 靠近山下,大片番茄大棚里一片片红彤彤。“今年番茄卖得火,包包里头有钱,心里更踏实!”村民朱启祥忙着采摘,顾不上多说,一头扎进大棚。 近年来,仙山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党员率先示范、村组干部带头发展,同时邀请农林技术专家进行林业种植培训、教育引导,根据不同海拔高度,转型发展特色林果业,村民家家户户有产业。 目前,村里共有5亩核桃,亩芒果、亩早春蔬菜、亩青花椒和亩樱桃。两个占地平方米的养殖场,还配套修建了新型沼气池,供88户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水美仙山”即将登场 太阳渐渐升起,雾气散去,眼前的柏油路蜿蜒伸向山下,远处山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几个字格外醒目。 “这句话,既符合仙山村的实际情况,也是我们决心发展康养产业的信号。”郭友文介绍说,仙山村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达98%,在积极推动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时,不仅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还挖掘优势资源做足康养文章。 一年前,记者到访村上时,村里正在筹建村史馆,为被冬日暖阳和夏季清凉吸引来的游客打造一个游览点。 这回,规划图已经变成了施工图。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祖垒带着记者来到群山之间,村史馆已初具雏形,“除了记录和展示仙山村历史,这里还将是农村文化艺术馆、石头博物馆和农特产品展示馆,让乡村文化在这里生根。” 村史馆旁,一条天然河沟潺潺流过,贯穿仙山村。每到雨季,这条未经治理的河沟就像悬在仙山村头顶的一把利剑,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村里准备对这条河沟实施系统改造治理,将它打造仙山‘水动脉’。”周祖垒说,治理后既能提升仙山村防洪能力,又可以通过建梯级蓄水功能,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难题,“更有意义的是,水系联通,完善提升生态水系统,大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对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对外招商引资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年后的仙山村又将是什么模样?记者和村民们约好,到时再来村里一探究竟。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看攀枝花”⑥ 山水相映种养产业在海拔0米间立体循环起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yfyl/12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看攀枝花山水相
- 下一篇文章: 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看攀枝花山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