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781078.html

翠云廊:秦时古道汉时柏

三百长程十万树

不觉

剑州路旁多古柏,

霜皮黛色高参天。

白日沉沉不到地,

秋风飒飒生寒烟。

读清乾隆年间诗人张邦伸的《剑州路柏》一诗,即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幽深的古意。我曾经在剑阁剑门关和梓潼七曲山大庙拜访过诗里的参天古柏。它硕大无朋,一株一株分列在石板路的两旁。巨大的树冠荫天蔽日,因蝉鸣而更显清幽,弯弯曲曲的道路似乎连接着古今……

这是目前世界上存世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其中古柏树有两万余株,树龄最高者达年,因而被称为“蜀道奇观”“天然的古柏展览馆”。而由这些古柏树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也被称为“陆路交通活化石”。这里是翠云廊,古蜀道金牛道的一段。

翠云廊西线梓潼七曲山大庙附近的古柏

因景生诗,景以诗名

翠云廊的中心在广元市剑阁县的剑州古城,三条分道构成一个“人”字形,北线由东北方向至昭化古城,南线抵达阆中市思依镇,西线向西南方向达抵绵阳梓潼。

北、南、西三线构成的三百里翠云廊,正是古诗所言“三百长程十万树”。而狭义的翠云廊,则指剑门关西南7公里的大柏树湾——大柏树湾,即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翠云廊景区”。此处也是三百里翠云廊的精华,知名度最高、体量最大的几株古柏如“剑阁柏”“帅大柏”也都集中于此。

翠云廊古蜀道,始建于秦汉,经三国蜀汉、东晋、唐、明等五次大规模栽种柏树,最终完备于明朝。它的得名,则来自清人乔钵的一首诗。

乔钵,字文衣,清直隶省顺德府内邱(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人,清康熙年间他在四川任剑州知州期间,曾设禁条保护蜀道古柏,造福一方。他的《翠云廊》一诗写道——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

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行走在古蜀道上,乔钵并不会像李白一样高呼“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在这个外省人的眼中,处处溢着惊喜,眼之所至皆是风景。游玩累了,随意找块大石头就可躺下,任取一景皆能成诗。山势如蛇延伸无尽,树荫如云连成一道长廊,而在这一片绿云之中,又有烟雾笼罩,宛若仙境。

翠云廊的冠名权在乔钵。因为这首诗,从此以后植有古柏的这三百里蜀道便被称为“翠云廊”了。正是所谓“因景生诗,景以诗名”。

《剑州古道》描绘了翠云廊古蜀道上的参天古柏何建军(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绘

“皇柏”与“张飞柏”

翠云廊的古树群能有如此规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朝的爱树护树累积而至。在当地的文献记载中,历史上的大规模植树有五六次之多。

翠云廊最早的大规模植树是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各地驿道大量种植成行的松柏,以彰显威仪。秦始皇自称皇帝,因此这时所载的柏树就被称作“皇柏”。

古代世界那些闻名遐迩的道路,诸如罗马道路、波斯御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而秦代驿道依然簇新如故——“皇柏”的种植,就是切实的证据。

三国时,张飞任蜀汉政权的巴西郡太守,巴西郡郡治阆中通往剑门关的官道上,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植树。剑门关是魏蜀两国政权之间重要的军事关隘,从前线至军事首脑驻地阆中的驿道则承担着运兵、运粮等任务,自然是重点打造,而种植柏树则有避风挡雨、标识道路等功能。张飞主政巴西郡时期种植的柏树,被称为“张飞柏”,而民间也留下了相关传说。

据考证,翠云廊那些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应当就是蜀汉时期所植“张飞柏”。所谓胸径,是指在离地1.3米的位置测得的树干直径——测量这个高度(大致相当于测量者胸部位置)无须弯腰或爬梯。

而今的翠云廊景点,仿照古代驿站的制式建了一所“汉德驿”,并立有一尊“张飞植柏”塑像——基座上的张飞身披铠甲,手执铁镐,脚蹬大石,正咧嘴大笑。

晋、宋的大规模植树

“缘以剑阁,阻以石门。”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专门写到蜀地的松柏,以修辞之语,言其高耸直入云霄,所谓“楩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擢修干,竦长条。扇飞云,拂轻霄。”

东晋时,在剑门关驿道两旁种植松柏被称作“栽风脉树”,而所谓风脉树,即风水树。晋代学者郭璞曾著有关于风水堪舆的《葬书》。如今翠云廊上的觉苑寺,存有一块南宋庆元丁巳年(年)立的“种松碑”,字迹漫漶的石碑上,刻着“郭璞云: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岷山河,傍兹地。勉忠孝,翌泽世”。碑上所谓的武功,即是今日剑阁县武连镇,觉苑寺所在地。风水之说今日固然不必信,但这些被称作“晋柏”的风脉树,多年来,对于改善环境的巨大作用却是不能否认的。

对于北宋年间官方主导的大规模植树,《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有明确记载。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年)七月廿七,兴元府褒城县知县窦充提出,从凤州(今陕西凤县)至利州剑门关,直到成都这一条古蜀道上,有桥阁共计九万余间,每年培修所需木材,需要到数十里外砍伐,十分辛劳,于是建议“于入川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兵士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

窦充甚至还将栽树作为官员绩效考核这一点都考虑到了,“年终栽到数目,批上历子,理为劳绩,免致缓急阻妨人马纲”。文中所谓的“历子”,实际上就是一种考核文件,上面记录有官员在任期内的功过。宋仁宗则对此作出指示,命秦、蜀两地根据情况予以实施。

明代“官民相禁剪伐”

明代不仅在翠云廊广植柏树,还制定了“官民相禁剪伐”的规章。剑州(今剑阁)州官在离任时,必须清点古柏,向接任者进行移交。不仅植树,还要护树,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促成了三百里翠云廊的最终成形。其主导者,是明正德十一年(年)来到剑州担任知州的李璧。

李璧,字白夫,广西人,自幼聪敏好学,弘治十五年(年)壬戌科会试副榜。他在剑州担任地方官的六年时间里,廉正刚直,颇有政绩。正德十三年(年),李璧对自剑州北至昭化、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的三条官道进行整治,以花岗岩片石砌路,沟通了长达余里的水陆两路。为了巩固道路,不致被山洪冲毁,又沿路补植柏树和松树。而这次栽植数量巨大,达到10万余株。

前文提及的清代剑州知州乔钵,在《翠云廊》一诗中曾提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曰‘翠云廊’。”

诗中的“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之句,其实是反语。他将李白夫(李璧)及其功业称为“奇人怪事”,实则是充满了赞赏;而说自己嫉妒,实则是羡慕。

曾担任过教谕一职的李璧,对文化也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yfyl/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