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走遍天涯海角不曾忘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鹦鹉(罗隐)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新登(今浙江省内)人。原名横,早年即有文名,因屡试不中第,激愤之下,改名为隐。后来投奔镇海军节度使钱缪幕府,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唐亡后,曾受后梁封爵。由于大半生落第失意,诗文常多讥讽之语,小品文名盛一代,七绝多咏物言志。

鹦鹉,是一种羽毛美丽、形体娇小的鸟。它的气管有特殊的构造,能学人说简单的话语。远在古代,它就成了一种观赏鸟。于是,吟咏鹦鹉的诗文也早就出现了。有的赞它,说它“绀(青里带红的色彩)趾丹嘴,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栋衡《鹦鹉赋))。有的贬它,说“鹦鹉学舌”,浅薄、饶舌、讨嫌。

其中,有不少是以鹦鹉为题,实则写了某些社会问题的。白居易《鹦鹉》诗写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看来,唐代已有鹦鹉从陇西一带向东南沿海繁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绿鹦鹉,出陇蜀,而滇南、交广近海诸地尤多。”鹦鹉既出于陇西,为了御寒,自然生长出丰繁的翠羽。一旦到了江南,气候暖和,翠羽便逐渐摧落。这本来是适应性的变化,不必遗恨。问题是它被关在雕笼之中,不得自由。

人们所以喂养它,主要在于它能重复简单的人语,以供玩赏。所以罗隐这首诗站在鹦鹉的知心朋友的立场上,先说:“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再说:“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转”即反的意思。说鹦鹉如果学人话学得清楚动听,那么,人们就更不会放走它,它要飞出雕笼就反而更困难了。

鹦鹉,在古代也写作“鹦鹕”,两字除了“鸟”旁之外,便是“婴”和“母”二字。意思是说它能学人语,犹如婴孩的学说母亲的话。鹦鹉能学话,因而被饲养为观赏鸟,这本是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役使自然的进步表现之一。但人们往往因物及人,或由物生情,由其中的某种共同点,生发出许多感想与议论。看来,罗隐这诗也是有感而发的。

尽管我们并未找到此诗的确切“本事”,但它所寄寓的已远远超出诗人一人一事,人们不难想象,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因为有才能反而受到诸多束缚,甚至于罹祸遭殃,远不如那些庸俗痴呆者可以平安无事,得养天年。所以《庄子》一书,一再地设喻,阐明“多才为累”。不少诗人也小异大同地写诗表现这一社会现象。陈子昂的《感遇》(翡翠巢南海)就写翡翠鸟因为羽毛漂亮,贵妇人要用它来作为首饰和被饰,它终于逃脱不了捕者的罗网。

诗人深有感触地说:“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罗隐此诗,就鹦鹉立题设想,既符合鹦鹉的特点,又寓托对人世间的多才受累的不平之情。这首诗语意亲切,因为诗人作为鹦鹉这一小动物的知情者、劝慰者和开导者出现,仿佛鹦鹉可以听他述说,与他谈心。诗中先是“莫恨”,后是“劝君”,写出关切之情。“江南”和“语得”两句各就其前句加以申述,写出恰切之理。全诗流转自然,情理明晰,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szhj/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