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武士武士来万里不留行下
按剑·答天 败叶舞中秋, 落木任荒流。 按剑横舟江上, 雾散现青楼。 杯酒风云起, 镜花水月愁。 一雁孤鸣天外, 又来问白头。 这是那年笔者参加某大型武术活动后有感而发,深感当代武术精神不在矣,一切皆为现实利益。 有人批评笔者是一叶障目,只认可孙氏武学,不知百花园中各有争奇斗艳之姿。 笔者以为孙氏武学对笔者而言不在百花园中,因为孙氏拳的核心价值不是花朵,而是开启武者的精神,这是无形的、超越现实的价值取向和力量。笔者几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宣传孙禄堂武学,并非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实乃良知未泯,只为依据史实对长期以来颠倒的历史进行正本清源,说几句公道话而已。为此不惜得罪所有既得利益群体,几乎遍及整个武术界。几十年来耗费笔者个人精力、物力、财力难以计数,而得之者,无一毫之利,唯有不绝之骂名而已。虽孤剑邀月而歌,亦不失激越之情。此景即精神上之超越。 笔者出海邀月七、挫剪鞭锤 挫剪鞭锤是肖云浦先生擅长的四种劲力。其中含有用法,在拳术中走劲与用法很难截然分开。 挫劲,在现代竞技技击中很少看到,因为此劲的技巧性相对更高些,孙存周先生在北海团城以此劲于一搓之下将某拳的创派拳师击扑于地,使某弹抖之力无用武之地。 肖云浦先生讲,挫劲也是走螺旋,孙存周先生称以线打点。用时可以硬挫,可以巧随,气不足,难以用上,气足,小臂瞬间坚硬如铁。临敌用时,和顺而出,轻柔自然,接触之瞬,小臂骤然粗一圈,于柔顺如水中骤变坚刚,于毫厘瞬间将对方打出。因是变化于毫厘间的骤然之力,又是以线打点,对方来不及反应,即使有反应也难以应变了。 秦老师传给肖先生的挫劲之用是将钩带与挫打结合一体,借彼之意,钩挫互用,打回头劲,意在彼先,方能见效。肖先生与我略做实验,果然甚是巧妙,无论我主动先打,还是听到他的力点时再发力打,都难逃其用。该劲将养气与技击巧妙结合一体,形意拳真艺也,效力非凡。 我问他,孙存周先生的用法与秦老师有何不同? 他说秦老师讲究钩挫互用,孙存周先生是凭空而出,更加突然。此外,孙存周先生在腿法上也能用上挫劲。肖先生说,当年他想学,秦老师说这个功夫自己还没有学到手,所以没有教他。 剪劲,在现代竞技散手技击中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在散手中瞬间用上剪劲,能致使对方的关节终身致残。剪劲不仅手上要有,腿上也要有。在推手和摔跤中运用剪劲的技法甚多,借势而用,有突然性。我的同事李柏在推手中擅用此劲,乃双方四手相接时的巧引妙换,用上颇突然。肖云浦先生的剪劲更高一筹,单手接彼之手,即能用上剪劲,观其巧妙亦是缠拿裹翻之道。吴殳有枪圈之机,剪劲即在其中,单手运用剪劲即合此理。以剪劲的具体形式而言,方式甚多,层出不穷。最简明的如,关门(隐于手挥琵琶一式中)、托伞(隐于倒撵猴一式)、拧棒(隐于搂膝拗步一式)等。 鞭劲,乃常见之劲力形式,在拳击中最为常见。初学者练习发力,若短期培训,开始由鞭劲最易上手,要领简明,吊臂摇肩、顺背纵胯、吐气蹬足,把周身骨节放开,松柔冷沉,三节运动协同一致,人皆知之。其劲之威,关窍在气,练之需引入心法,以气充之,柔如鞭,硬如铁,去如鞭,落如铁,击人五脏透烂。有加入梢节硬功者,亦能有一时之效,但非上乘。我与肖先生去海口公园,肖先生示范鞭劲,探臂如鞭打在一颗椰树上,树皮脱落,几颗椰子落下,其手掌无损。此等鞭劲不多见。肖先生说,鞭劲易学也最为常用,所以,相互间对此都有防范,反而不容易产生一击制敌之效。因此鞭劲常作为先锋开手,为实施第二波打击创造条件。 锤劲,实际是鞭劲的一种,发力的方法与鞭劲相同,将一般鞭劲的用掌、用腕变为用拳而已。但讲究气贯拳锋,要求拳重如铁锤。一般高水平的拳击手都能打出这个劲。肖先生讲,秦老师与当时一位国内有些名气的拳击手切磋,一拳过去,打在那位拳击手的肩上,那位拳击手当即休克。后来我听张烈师兄讲,这位拳击手他也认识(名字略去)。所谓拳重如锤,不仅是比喻,确有这样的效果。 八、实战训练 肖先生认为,传统武术在劲力训练方面是当代格斗所不及的,如现代竞技技击也具备的鞭劲、锤劲等,传统武术的训练效果丝毫不在当代拳击之下,而且还有独到之处。一般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其不足主要是针对技击时的距离、位置、节奏等方面训练方法单调,虽有功力但打不着人。而在这些方面,孙存周先生和秦正之老师都有很丰富的训练方法。他自己在实战中所以不惧国外那些职业格斗家,即得益于当年在秦老师那里得到的这方面的训练。 肖先生说,他回国这段时间,看了现在国内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名气很大,实战不行。当代的功夫技艺比当年的水平大大倒退了,现在练传统武术的人除了推手,就是试力,再不然就是摔跤,前两样东西与实际技击不是一回事,摔跤与实际技击沾边,但也不是一回事,真正懂打的人几乎没有看到。 当年肖先生的这个观感,与我如今的观感完全一致。 有人以为我的文字都是在神化前人,其实是因为他们从没有接触到中国武学的精粹,连中国武学精粹的边际都没有见过。所以总是对我所谈的内容质疑不断。他们要求我一定要练出我所见识过的那些武艺才能谈这些武艺,如果按此要求,各门各派都不要谈武术了,比如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如今有谁练出陈长兴的功夫了?练杨氏太极拳的人如今有谁能再现杨露禅的功夫?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可以谈陈长兴和杨露禅,谈了近百年了,我怎么就不能介绍一下孙门前人的功夫呢?! 如果一定要谈当代人的功夫,真没有什么值得可谈的。如同谈物理学,如今谈谈超弦理论还有点意思,虽然这个弦你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现在还谈杠杆理论,那叫什么?扫盲吗?还有任何意思吗?技击也一样,当代国内外的格斗水平如此低下,实在没什么可以谈的,是谈现代肌肉训练、体能训练、踢打摔拿组合训练,还是谈三角固定、裸绞、解脱、距离、节奏等,不用谈嘛,教授这类技击,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在这种技击体系中,很难看到令人兴奋的一幕。 肖云浦先生讲,秦先生一拳打在某拳击手的肩上,顿时令某休克,这是多么惊艳的一幕。研究这种劲还有些意思,值得琢磨,值得谈论。肖先生讲这是穿透力和震荡力叠加的打击效果。但在当代竞技格斗比赛中从未见过类似的情况。这是只有独到的练法才能形成这种奇妙的劲力。 肖先生讲,练这种劲入手时有呼吸方面的讲究,有修为丹田内功的参与。不是整天对着沙袋一通猛打这种傻练就能练出来的。比如呼吸时,吸从哪里入,呼从哪里出,入手阶段要有意识参与,这里有心法。练这种劲,其训练之枯燥、艰苦、单调与现代格斗技一样,但里面好玩的东西有很多,越练越让人长见识。 肖云浦先生说:“秦老师那样的劲及打法如同具有制导系统的穿甲弹,一击就使对手丧失能力,罕出空拳。你练的肌肉再强壮也没有用,挨上了一下就完了。秦老师的散手如散步,看上去信步游走,不疾不徐,但是你就是打不着他。可是他要打你,你怎么都跑不掉,他总在可以打到你的位置,他不跑不跳,人就到了。秦老师说,这是孙家八卦拳的奥妙。秦老师拳重,但看不出重,挨上了才知道这拳的份量。我们都受不住。秦老师的卸骨也是一绝,轻描淡写就把一个人的肩摘下来了。” 当代竞技格斗虽然看着没什么意思,但认真观看,其中还是有学问的。而看当代一些练传统武术的人,虽然功夫没有,但是挺能搞笑,有的人特别喜欢装相,如石家庄有某拳师,写过几本书,胡吹乱侃,杜撰故事,多年前被我在《武魂》杂志揭露其公然造假。不过有人就喜欢假的东西,台湾有个逸文出版社对他胡吹瞎编的东西感兴趣,一个劲地给他出版,于是搞得其人更能装相了。其人喜欢装凝重,喜欢装出一副古风来,但一看就太山寨,装出来的嘛,东施效颦而已。其子也喜欢装,喜欢装拳头很沉重的样子,打一拳胳膊还要上下颤一颤,只不过这是装出来的颤,颤的幅度太大,而频率太慢,假了。不过看他那个认真装相的样子,倒是颇有几分喜感。这类喜欢装腔作势、自我陶醉的传统拳师有不少,也许这也是当今传统武术的一项功能,给你一个习武的背景,于是让你想象着自己是个大师,自己哄自己玩。所以现在练传统武术的很多拳师还不如练现代竞技格斗的人有实力。 话说回来,真正高手出拳,快而不见形,沉而无其象,动作自然和顺,看上去毫无夸张之处,但是挨上一下受不了,如支一峰、秦正之等先生。肖先生十分自谦,不谈自己的功夫,不过在我看,他那样的功夫,当今的人没有谁能比的了。 关于孙氏拳在技击修为上的特点,肖云浦先生认为他自己从孙氏拳中所得者有五:其一,灵捷稳静。其二,变化无兆。其三,雄浑通透。其四,知机、造势。其五,养气通神,技击与养生不悖。肖云浦先生说:“秦老师常言,孙氏拳乃技击至高之艺,但非一般人可以练就。” 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肖云浦先生说:“我也问过秦老师,他说,第一他要肯教你。第二,你要受的了那份罪,天天活在练功里,行止坐卧不离这个,别人觉得苦,你却乐在其中,成为自然。第三非清修不能至。秦老师讲,这三条都是看你自己跟孙家拳有多大的缘份。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缘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szhj/9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秋天到了,兰花铺层保湿毯,养花事半功
- 下一篇文章: 近体诗语法03,11种省略法下篇,耳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