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又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37′,海拔.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东面高而悬崖傍海,西边缓而丘陵起伏,崂山山区面积共约平方公里。崂山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青岛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崂山其实属于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近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据年土壤普查统计,崂山山区内有棕壤、潮土、盐土3个土类,其下分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崂山有拦蓄的地上水约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12亿立方米,扣去重复量0.9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其他矿藏甚微。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仅记有试金石、绿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县志》则记有试金石、高山石、绿石、海绿石、五色石、田横岛石(可琢砚)、錾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马蹄石。崂山海洋资源丰富,沿海鱼种约87科、属、余种。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贝类、甲类、软体类及藻类,共有余种。崂山野生淡水鱼类有4科、9属、9种。崂山药用植物资源共有个科近余种,列山东省第一位。其中有益母草、丹参、藁本、桔梗、黄芩、黄芪、北细辛、草乌、徐长卿、前胡、紫草、元胡、山茱萸、柴胡、连翘、太子参、苍术、黄精、玉竹、黄柏等中药材。崂山山区共有23条主要河流,由山区中部呈放射状扩展分布,这些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流、大多都直流入海。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崂山海岸线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崂山头又折而西,直到麦岛西山根,绕山区海岸线长达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境内月降水量振幅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稳定,冬季最少,历年平均降水为84.3天。崂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无霜期累年平均为天。崂山于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8月多南和东南风,9~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szhj/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