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与中华文化一样,历经数千年而光辉璀璨依旧,永远富有生命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医药简牍留名青史的中医名家自托名编著《黄帝内经》的华夏民族祖先黄帝算起,我们知道的还有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等,这些名医或留下妙手回春的行医记载,或留下中医理论及诊疗方法,或写下医学、药物学皇皇巨著。闻名古今的神医能有几人,行走江湖没留名的民间郎中才是给老百姓疗伤治病的医者主流。留名青史的中医大家便是有著作传世,也只留存于白纸黑字的史册当中,他们行医的痕迹却早湮没无存了。在甘肃河西地区,却有一位民间老中医的行医札记穿越千年时光留存了下来,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东汉“医药简”。年11月,武威城郊柏树乡的农民在旱摊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考证这是座东汉早期的墓葬,墓主人是位老年医者,这位悬壶济世一生的老中医真是位敬业的医者,在他的随葬品中人们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医药简牍。这些医药简牍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简书内容丰富,抄录的都是当时的验方,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有些药方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这些简牍应是这位老中医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有效方剂的真实记录。从简文的整个内容来看,这批“医药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具体运用到了临床上;在药物学方面,简文中所载药物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而且这些药物的性能在当时已被人们掌握。东汉“医药简”是继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之后又一批研究汉代医学的重要史料。“医药简”的医学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但这也只是它价值的一方面,对书法爱好者来说,它对书法界的价值似乎远远大于对医学界的价值,这些医药简牍用汉隶或章草书写,书体自然流畅,古雅秀丽,字里行间闪烁着一种动态美,是汉简中的绝妙佳作。“医药简”以书法国宝的身份受到全球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多次漂洋过海出境展出。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部分宝贝隧长焦永死驹劾状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相利善剑册简牍有关的字词趣释今人书写虽不再用简牍,但简牍的遗迹还是留存在我们的字词当中,了解简牍后,我们会对这些字词有更明了的认识。譬如:册、刀笔吏、汗青……册:象形字,字形就是两片简牍用编绳连起来。刀笔吏:古人书写简牍时,如果写错了,就用刀削掉修改,因此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为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入木三分:此成语出自王羲之的故事,形容王羲之笔力的雄劲,字写在木制的祝板上,墨渗入很深,削去三分后犹见墨迹。后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汗青: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韦编三绝韦编三绝: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汗牛充栋:我们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藏书很多,让牛车载书,书重得让牛流汗;书多得都把房子塞满了。书怎会多得如此夸张呢?当我们明白这些书是简牍后,就不会那么惊奇了。说实话,这些汗牛充栋的书籍今天我们一个U盘也就搞定了。关于简牍人类文字书写的历史已经走过好几个阶段。当然,我们现在还在用纸笔书写,尤其在学生阶段,硬笔与纸张依然是主要书写工具,但职场人的书写方式早以电脑输入为主了。环视中国人的书写历史,从在龟甲骨头上刻字的甲骨文和在青铜器上铸字的金文到古代印刷书,再从传统印刷术到现在的光电信息技术,真正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简牍文化则是这个漫长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在笔墨诞生前,汉字书写工具主要是能够在龟甲兽骨和金石上镂刻文字的金属刻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石头或铸在青铜器上,文化的传播极为有限。笔墨诞生之后,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实用的文字载体便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简牍。简是竹子削制成的竹片;牍是木头削制的木片,也叫札。二者统称简,用来书写文字。最初人们把文字刻在简牍上,用绳子连接起来,当时叫“简策”。丝织品发明之后,人们把文字写在帛绢上,名叫“帛书”。后人用“竹帛”代表史册和书籍。字写在帛绢上,自然轻便好用,但帛的造价成本太高了,人们主要还是用竹木做的简牍书写。所以,从西周到魏晋之际,在造纸工艺改进前大约年间,简牍是汉字的主要载体。后随着造纸术的进步,纸张的大量运用,简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遗迹。汉简之乡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简牍具有出土时间最早、国内外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学科建设实力最强、研究成果最多等特点,是甘肃最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重要文化标识。自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0%以上,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除“医药简”外,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还先后出土了仪礼简、王杖诏令简,这三简统称武威汉简,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书法价值在文博界都享有极高的地位,乃国宝级文物。文丨陈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pzff/1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