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系"一词爆炸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佛系青年"一词含有一种消极、不主动、放任的色彩,在大学生中"佛系复习法"也是被受调侃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当我看到"佛系"一词时,我想到了王维。

一首酬答诗写尽人生悲欢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是王维劝诫张九龄的一首诗,又何尝不是在宽慰自己。张九龄由一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被贬地方,人生无常,欢乐如梦之感令他苦闷、彷徨。因为同病相怜,所以感同身受。王维便赋诗劝诫宽慰。人到晚年,回顾一生,仕途起伏、悲欢离合,皆为乱心伤神者。现在不再为外事外物而动心,是因为吃过了动心之苦。"唯好静"不仅是身向山林的淡然,更是尝遍苦病后的通达。尝的是何苦,估计大半是仕途之苦、是理想与现实不匹配之苦。"自顾无长策"岂无长策?非也,少年进士岂能无长策。此长策乃指不愿奉迎、不愿结党、不愿虚伪,只想做自己,只想为民说一句真话,难呀。既然不属于尘世,那便不粘染一丝淤泥,"羁鸟恋旧林"久处功利虚伪场,会让性情太真之人难受,自由的鸟儿永远属于山林。前两联用自已之遭遇暗示友人,同为天涯沧落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归隐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自然、闲适,久在樊笼里的人,可以吟啸山林,可以宽衣弹琴,不顾世俗,慨然魏晋高士也。道家思想、玄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摩诘尚自然、任天真的性格。自然那么美,官场那么苦,何不归去呢?你总是向我抱怨为什么人生无常,为什么以前是宰相现在沦落草荠,为什么皇上不察善恶,"穷通"为何如此善变,你说你累了。

我说张相累与痛皆不决于外而决于尔心,巜楚辞.渔夫》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苏东坡曰: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有时是一种不因外物而变得淡然心静,倘若有庄子那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之心,以朝庭仕林为山野,那一生便处处是河浦,时时有渔歌。

不废真情,零落成佛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无灭乃是寂灭,王诗的淡然宁静是体味的结果、是经历的产物,更可贵的没有完全遁世,仍然含有真情。对友人的劝诫是仁者仁心的体现,古诗十九首云: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韦应物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穷亦兼济他人者,乃仁也。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田夫何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巜式微》。他在诗中对真情的渴望与赞美,无不与其经历有关,少年丧父,背负家族中兴之任,偶为太乐丞,无故被人舞黄狮谗害,诗人也是常人,他敏感,他怀念那份温暖的真情。以禅入诗,物景情境。

王维自画像如果用一首诗来描述王维的一生及其性格的话,我首推巜辛夷坞》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花开花落,唯自知也。静守一份清心,随四季绽放凋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gnzz/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