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长安意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91.html 作者:黎荔 长安是历代诗词中的常见吟咏对象和抒情意象。我们先看看“长安”之名的历史沿革:西汉高祖5年(前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到了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长安”之名,紧密地与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相关,尤其西汉、隋唐以长安为都,一提到“长安”,作为“经验-直觉”的空间形象感知是扑面而来的汉唐风韵。因为“长安”是西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的首都,历史悠久,风云变幻,这片沃土滋养了众多的诗人和文学家,历代诗人是奠定长安这座城市人文气质的关键之所在。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 《全唐诗》共收诗词四万九干多首,将近一半是在这里写成或与这里有关;诗词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一半以上可以说是长安诗人或在长安居住工作过的诗人。唐代诗人咏长安,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骆宾王的《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提起长安,总会想起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那时的长安街头,你可以看到卖酒的胡姬,讨价还价的波斯商人,来华学习的遣唐使......“东有长安,西有罗马”,长安和罗马一东一西,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今天罗马之名尚在,而长安,已被西安之名取代。“长安”这个名字,从此永远存在于中国人心头,化作一场关于盛唐的遥远的梦:扑面而来的盛世喧嚣,平地而起的楼阁宫阙,令人目不暇接的万千气象,如一朵艳压群芳的牡丹花,团团满满地绽放,春风拂槛露华浓,是太阳底下最华贵的城,花开时节惊动四方,却并没有侵略性,它接受八方来朝,它有足够的自信,从不担心被外来文明淹没。 当然,唐朝都城长安在诗歌中其实也是双面的:既有繁华盛景,也有颓废衰败。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与拓展,到了唐朝时期长安城的面积,已经足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城不仅见证了盛唐时期的空前繁荣,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唐朝由盛转衰所带来的历史伤痕。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的长安,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城。曾经的繁华之景已没入战乱之中。这一时期唐诗中的长安,基本上都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伤心之地。虽然长安城依然还屹立于世,但是早已没有了从前的雍容华美,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荒凉与孤寂的颓废之感。 细细咏味,唐朝诗歌作品中之所以会屡次提到长安,既然有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有对人生失意的惆怅。长安并非只有繁花似锦的一面,也有沧桑、徘徊与失落的一面。盛唐时期的长安可谓车如流水马如龙,这里既是唐朝学子们心心念念的政治枢纽,同时也是众多国内外商人一心向往的经济重镇。一时间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怀揣梦想的各色行人。尤其是在诗歌文化极度繁荣的盛唐时期,长安更是诗人们诗句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众多的长安过客在这里寻求容身之所,有人在这里进士及第顺风顺水,有人在这里垂头丧气前途未卜,也有人在这里留下泪水甚至鲜血。就像李白曾写道“长安不见使人愁”,他曾经是长安的落魄客,也曾一步登天供奉翰林。但是在多番辗转终于得偿所愿后,李白也没有在长安停留多久,才不过三年,他就黯然神伤离开了长安。离开长安后的李白总有一番不舍之情,于是他写道“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对长安的深情的告白,诉说的是多少长安匆匆过客的共同心声。 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由于历史的情结,西安人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uiyuncaoa.com/cycgnzz/10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岁寒诗草陆玉梅2021年诗词联存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